老张最近愁得睡不着觉。3个月前给一家装修公司供货,合同写得明明白白,尾款30万到期该结了。可对方财务总是推三阻四,电话不接微信不回,眼看着现金流就要断掉。这种情况在商圈太常见了,据统计,小微企业平均坏账率高达12%。今天我们就来拆解应收账款的法律追讨路径。
别急着上法庭,先试试温和路线。很多债务纠纷其实是沟通问题。准备三样东西:《对账确认单》、《催款函》和通话录音。特别提醒,催款函要用EMS寄送,在备注栏写明"关于XX合同项下催款函",保留送达回执。
北京朝阳区有个灯具供应商,连续发了5封间隔15天的催款函,最后对方主动和解。记住,每一次催收都要留下痕迹,这些都是将来的证据。
催收阶段 | 核心动作 | 法律效力 |
---|---|---|
友好协商 | 电话+微信沟通 | 形成证据链 |
正式催收 | 发书面催款函 | 中断诉讼时效 |
最后通牒 | 律师函警告 | 施加心理压力 |
如果协商无果,就该启动法律程序了。最快的是申请支付令,法院审查债权债务关系明确后,15天内就会下达支付令。但要注意,对方提出异议就会转入诉讼程序。
普通的民事诉讼也不复杂。准备欠条、合同、送货单、验收记录等证据链。现在很多法院都开通了网上立案,诉讼成本比想象的低。某服装加工厂通过微信聊天记录+电子签名的对账单,3个月就打赢了官司。
打赢官司拿不到钱?这时候要靠强制执行。申请执行时记得提供财产线索,比如对方的银行账户、房产、车辆信息。现在法院与40多家金融机构联网,冻结账户分分钟的事。
更狠的是申请"限高令",让老赖不能坐飞机、住星级酒店,子女不能上私立学校。去年杭州有个案子,被执行人被限制消费后第三天,就乖乖还了280万欠款。
其实最好的追讨是预防。建议重要交易都要明确:
记住,法律不保护躺在权利上睡觉的人。应收账款超过2年就可能过诉讼时效。发现苗头不对要尽早行动,别等对方转移财产再后悔莫及。